國立臺東大學 | 美術產業學系
95092臺東市大學路2段369號
Tel:089-318855轉5715 / Fax:089-517796
【美術產業學系】吳梓寧老師聯展〈再轉存 - 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〉
吳梓寧老師聯展〈再轉存 - 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〉
時間 / 10/15-11/10
地點 / 臺北當代美術館
網站 / https://bit.ly/2pkee5c
這是一個各自表述的時代,面對倍速精進的科技發展,擁抱科技者對科技帶來的改變樂觀以對,以一種科技享樂主義的態度,面對身體增能、再生生殖、人工智慧、生物辨識、遠端操控、互聯通訊、數據探勘、虛實混合的超新世界。某種程度上科技樂觀主義者已將中性的科技,理想化與神聖化,他們相信世界需要不斷進步,而科技正是幫助社會淨化或向上發展的最佳方法。這些相信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,18 世紀的產業與工業革命驗證了科技可以推動社會進步,也能改變社會結構。20 世紀的科技哲學家卡普在《技術哲學綱要》一書提到科技是人類自我拯救的手段,工具和機械看做是人體器官的外化,更多的追隨者相信現今世界面臨的資源耗竭、環保困境…等問題,終有一天會因更具前瞻性的科技發明迎刃而解。科技樂觀主義者始終相信科技可以治病也可以治國,科技可以解決大多數人類面臨的問題,科技儼然具有救世功能。
科技進程與輔助,都在增能人類原來沒有,或後來失去的。為了擴充和外界溝通的能力與實力,這些科技創造出來的便利與變異,提供的是貨品式的消費特質,還是可能對人類感知產生新的價值定義?對科技的信仰建構出的意識形態網絡裡,追隨者是否出於自主意識,而非掉陷在被建構的科技顯學的盲從心態?
2019 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「再轉存#RTS:ReTranSens」為題,討論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,如何因為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而實現與轉變。過去由經驗累積而建立的認知系統,因為再生、仿生、人造生命而發展出新的身體知覺與回饋,這些回饋又如何再擴展向新的感知系統,建立個體與個體間、個體與群體間新的連結網絡, 這些快速轉換使我們能快速回應改變,也是讓我們不斷重新認識世界的方式,溝通的邏輯維度產生劇速變化也是我們確認自身存在的方法。
瀏覽數:
分享